分类:中药常识
标签:
余甘子别名余甘、滇橄榄、油甘子、山油甘、庵摩勒等,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果实。
具有清热利咽、润肺化痰、生津止渴的功效,主治感冒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白喉、烦热口渴、高血压。
来源产地:余甘子最早在古印度使用,隋唐时期,随着中印文化交流,从佛教用品逐渐成为医疗药物,是藏族习用药材。
1977年被载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,规定其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,并列入卫生部“药食同源”名单。
在我国有1800年的栽培历史,生于海拔200~2300m山地疏林、灌丛、荒地或山沟向阳处,分布于东南沿海及西南等省区,
包括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和云南等。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去杂质,干燥即可。
药材性状:余甘子呈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.2~2cm。表面棕褐色或墨绿色,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,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,
果梗长约1mm。外果皮厚1~4mm,质硬而脆。内果皮黄白色,硬核样,表面略具6棱,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筋脉纹,
干后可裂成6瓣,种子6,近三棱形,棕色。气微,酸涩,回甜。
功效归经:余甘子性甘、酸、涩,凉。归肺、胃经。具有清热凉血,消食健胃,生津止咳。
用于血热血瘀,消化不良,腹胀,咳嗽,喉痛,口干。
化学成分:余甘子主要含鞣质(多酚)、黄酮、还原糖、多糖、萜类、甾醇、挥发油等。
此外,含有多种必须氨基酸、维生素、多糖和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等成分,其中维生素C平均含量是柑橘的100倍。种核含丰富的脂肪酸。
药理药效:余甘子因具有抗氧化(富含维生素C与多酚类成分)、调血脂、降血糖、抗炎抗菌、抗衰老、保肝和免疫调节的功能,
可预防高脂血症、高血压、骨质疏松症等常见疾病。近20年来,在医药、食品、化妆品领域均有应用,并且全球有关余甘子的相关专利数量日渐增多,
中国专利数2029项(仇敏,黄浩洲,林俊芝,等. 基于专利视角的余甘子全产业链开发现状分析与评述[J]. 中草药,2020,5(12):3355-3364),
可见各国对其药理活性的认可与关注。此外,因有明显的利咽效果,潮汕地区民间有食用新鲜油甘,来治疗咳嗽咽痛的习惯。
2021-05-10 10:53: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