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:中药常识
标签:
民以食为天,在中国,“食”永远是头等大事,而中国的“食”往往又离不开稻。稻性平、味甘,入脾、胃、肺经。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,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,北方各省均有栽种。含有淀粉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及纤维素等多种营养物质,不仅能食用,周、秦时代有“五谷为养、五果为助、五畜为益、五菜为充”的膳食搭配原则;历代医家治病的粳米、稻芽、糯稻根都来自它。
粳米
医师常用药物配伍粳米来治疗疾病,比如《伤寒论》有白虎汤(用以生津止渴)、竹叶石膏汤(用以培正除烦)、桃花汤(用以培正止血)、白虎加人参汤4个方剂使用粳米。淘洗粳米第二次滤出的米泔水,也就是粳米泔,俗称洗米水,也能入药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味甘,性寒,无毒,具清热,止烦渴,利小便,凉血之功效,温饮或冷饮均可。
别名:大米、稻米、硬米、粳粟米、白米。
来源:禾本科植物稻的干燥种子。秋季采收,将全株割下,打下果实,除去果壳及种皮,筛去米糠。以粒大、饱满、色青白为佳。
性状:椭圆形或不规则颗粒状。表面青白色,有细纵纹。质坚脆,断面白色。气微,味甘。
成分:含75%以上的淀粉,约8%蛋白质,小于1%脂肪,少量B族维生素等。
性味与归经:甘,平,归脾、胃经。
功能与主治:补气健脾,除烦渴,止泻痢。用于脾虚,食少纳呆,倦怠乏力,心烦口渴,泻下痢疾。
糯稻根
来源:禾本科植物糯稻的干燥带莲基的根。夏、秋二季收割糯稻后采挖,除去残茎及泥沙,洗净,晒干。
性状:疏松的团块状,残留茎基呈圆柱形,表面黄棕色,直径0.3~0.6cm,质较硬,断面中空。茎基下端簇生多数细长而弯曲的须根,直径约0.1cm,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,表皮脱落后显白色,略具纵皱纹。体轻,质软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与归经:甘,平。归肝、肺、肾经。
功能与主治:补气化痰,益胃生津,敛汗。用于气阴亏虚所致的咳嗽少痰,口渴咽干,阴虚发热,多汗。
稻芽
来源:禾本科植物稻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。
炮制:将稻谷用水浸泡后,保持适宜的温、湿度,待须根长至1cm时,干燥。稻芽出芽率不得少于85%。
性状:扁长椭圆形,两端略尖,长7~9mm,直径3mm。外稃黄色,有白色细茸毛,具5脉。一端有2枚对称的白色条形浆片,长2~3mm,于一个浆片内侧伸出弯曲的须根1~3条,长0.5~1.2cm。质硬,断面白色,粉性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与归经:甘、温。归脾、胃经。
功能与主治:消食和中,健脾开胃。用于食积不消,腹痛口臭,脾胃虚弱,不饥食少。炒稻芽偏于消食,焦稻芽善于化积滞。
谷芽
因临床习用品,谷芽容易与稻芽混淆。《中国药典》2020年版,谷芽来源于禾本科植物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。《广东省中药炮制规范》(1984年版)、《全国中药炮制规范》(1988年版)、《中药大辞典》(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,2006)、《中华本草》第八册(国家中药管理局编委会,1999)等多部药学书籍记载的谷芽即是稻芽。
注: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,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。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!本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2021-07-14 11:31: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