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的望诊学实质就是科学的“相学”,方法是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、色、形、态、舌象、排泄物、小儿指纹等的异常变化,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。诊脉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,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。医生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、病人的体位,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,每次按脉时间,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,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,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。
不同地区的人,由于其生活习惯不同,所处环境不同,引起的疾病也是不同的
疾病的发生,是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,人体阴阳气血失调,脏腑、经络等生理活动发生异常的结果。
脏腑、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作腧穴,又叫穴位、孔穴,大多都分布在经络循行的径路上,即使不在其上,也与经络有着密切关系,是针刺、按摩、艾灸等施术的常用部位。通过刺激腧穴和经络,沿着经络一-内脏的相关路线,深透到患者体内,以激发经气,让气至病灶产生感应,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,调节机体平衡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如果吃了难以消化的东西,血液就不能把精微之气及时运走。这些东西聚集在脾胃,不能参与新陈代谢,长期滞留着就成了痰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