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、夏、金、元各朝,不但在政治制度上逐渐接受了汉族统治经验,汉化的趋向,在文化上也深受汉族的广泛影响。医学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,或直接引用汉族医学,或在自己民族固有医学的基础上,借鉴、融汇汉族医学有所创新,成为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。
两宋时期,法医之祖-宋慈,重视中医教育,隋唐时期 -第二次高峰,宋朝福建人。公元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,写成《洗冤集录》,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。
隋唐时期,由于政治统一,经济文化繁荣,内外交通发达,用药的经验不断丰富,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。公园657年,唐朝廷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,于公园659年完稿,名为《新修本草》(又名《唐本草》)。这是中国古代由官方颁行的第一部药典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。
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由于民族大融合,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,我国在不少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。医药学在脉学、针灸学、药物方剂、伤科、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,为中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。
秦汉以来,内外交通日渐发达,少数民族地区的药材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。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,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。以伤寒、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,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。
春秋战国时期,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,百花齐放的时期,巫医分离,医学具有更明显的科学性,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。临床医学的分科趋于专业化。
上古时期,中医兴起,远古时代,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总创造了原始医学。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,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,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。